所有分类
  • 所有分类
  • 免疫科
  • 内分泌科
  • 内科
  • 呼吸科
  • 妇科
  • 感染科
  • 普外科
  • 泌尿科
  • 消化科
  • 男科
  • 疼痛科
  • 皮肤科
  • 眼科
  • 神经科
  • 肝胆科
  • 移植科
  • 精神科
  • 肿瘤科
  • 肾内科
  • 血液科
  • 血管外科
  • 骨科
卢比替定(Zepzelca)的说明

卢比替定由西班牙生物制药企业PharmaMar研发,其创新源于对海洋生物埃氏海兔(Ecteinascidia turbinata)的代谢产物研究。科学家从该生物体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ET-743经结构修饰,最终合成出可稳定生产的卢比替定。这一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RNA聚合酶II的活性,干扰肿瘤细胞转录过程,诱导DNA双链断裂,展现出独特的抗癌机制。

全球获批里程碑:2015年,欧盟EMA有条件批准其与多柔比星联用,治疗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特定软组织肉瘤;2020年,美国FDA加速批准其作为单药疗法,用于铂类化疗后的复发转移患者;2021年,日本MHLW追加批准小细胞肺癌适应症,基于其独特的DNA损伤修复抑制特性;2023年,中国国家药监局(NMPA)批准其软组织肉瘤适应症,纳入优先审评通道。

该药物主要针对携带特定基因特征的实体瘤,尤其在铂类耐药或多次复发的患者中展现显著生存获益。其脂质体剂型可增强肿瘤组织渗透性,结合精准诊断标志物(如转录组学特征),正在探索卵巢癌、乳腺癌等更多适应症。临床试验显示,其联合免疫治疗的协同潜力正在改写部分难治性肿瘤的治疗格局。

卢比替定的开发融合了海洋药物发现、化学全合成与个体化医疗三大前沿领域。其四氢异喹啉结构经过20余年优化,在保持强效抗肿瘤活性的同时,显著降低了天然产物的复杂毒性。这种“海洋灵感+合成优化“模式,为抗癌药物研发开辟了全新路径,被誉为“从海洋到临床“的典范。

作为首个海洋来源的RNA聚合酶抑制剂,卢比替定不仅为特定肿瘤患者带来治疗希望,更推动了基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药物开发策略,标志着癌症治疗进入分子分型驱动的精准时代。

卢比替定(ZEPZELCA,Lurbinectedin)是一种烷化剂类药物,通过与DNA小沟中的鸟嘌呤残基结合形成加合物,导致DNA螺旋向大沟弯曲。这种加合物的形成会触发一系列事件,影响DNA结合蛋白的后续活性以及DNA修复途径,从而扰乱细胞周期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。

卢比替定还可抑制人单核细胞的活性,并减少小鼠植入性肿瘤中的巨噬细胞浸润。卢比替定主要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晚期实体瘤,能够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。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,可点击屏幕右下方对话框,医伴旅客服人员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。

药品称呼

通用名称:卢比替定(Lurbinectedin)

商品名称:ZEPZELCA

适应靶点

卢比替定主要作用于DNA,通过烷化作用干扰癌细胞的增殖过程。

适应症和适应人群

卢比替定适用于治疗成人患者的转移性小细胞肺癌(SCLC),这些患者在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出现疾病进展。

该适应症是基于总体反应率和反应持续时间获得加速批准的。

规格与性状

剂型:注射用无菌粉末

规格:4 mg

性状:无菌、不含防腐剂的白色至微黄色冻干粉末,溶于水中后为澄清、无色或微黄色的溶液。

主要成分

活性成分:卢比替定

辅料:蔗糖、乳酸、氢氧化钠

用法用量

1、推荐剂量

每21天一个周期,每次3.2 mg/m²,通过60分钟静脉输注给药。仅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(ANC)至少为1,500 cells/mm³且血小板计数至少为100,000/mm³时开始治疗。

2、剂量调整

如出现不良反应,需根据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。

3、药物相互作用时剂量调整

与强效CYP3A抑制剂合用时,需减少卢比替定的剂量。

不良反应

1、常见不良反应

卢比替定的常见不良反应(发生率≥20%)包括白细胞减少、淋巴细胞减少、疲劳、贫血、中性粒细胞减少、肌酐升高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、血糖升高、血小板减少、恶心、食欲减退、肌肉骨骼疼痛、白蛋白降低、便秘、呼吸困难、钠降低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、呕吐、咳嗽、镁降低和腹泻。

2、其他不良反应

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肌痛、头痛、味觉障碍、发热、胸痛、腹痛、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炎等。在治疗过程中,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、肝功能和肾功能。

注意事项

骨髓抑制

使用卢比替定前需监测血常规,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。如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,需根据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。

肝毒性

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。如出现肝功能异常,需根据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。

外渗导致组织坏死

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药物外渗,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。如发生外渗,需立即停止输注并监测组织坏死情况。

横纹肌溶解

需定期监测肌酸激酶水平,如出现横纹肌溶解,需根据严重程度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。

胚胎-胎儿毒性

卢比替定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,建议育龄期女性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6个月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。男性患者如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伴侣,也需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4个月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。

特殊人群用药

妊娠期女性:卢比替定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,建议妊娠期女性在使用前进行妊娠测试,并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6个月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。

哺乳期女性:尚不清楚卢比替定是否通过乳汁分泌,建议哺乳期女性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2周内避免哺乳。

儿童:卢比替定在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。

老年人:在临床试验中,65岁及以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65岁以下患者,需密切监测骨髓抑制相关不良反应。

肝功能不全患者:中度或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卢比替定时需谨慎,尚未明确是否需要调整剂量。

禁忌症

目前尚无明确的禁忌症。

药物相互作用

强效CYP3A抑制剂:与强效CYP3A抑制剂合用会增加卢比替定的系统暴露量,需减少卢比替定的剂量。

中效CYP3A抑制剂:与中效CYP3A抑制剂合用时,需根据临床情况考虑是否调整剂量。

强效CYP3A诱导剂:与强效CYP3A诱导剂合用会降低卢比替定的系统暴露量,可能降低疗效,需避免合用。

药物过量

目前尚无药物过量的详细信息。如发生药物过量,需密切监测患者并提供支持性治疗。

药代动力学

卢比替定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下:

分布:稳态时表观分布容积为504 L,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9%。

代谢:主要通过CYP3A代谢。

排泄:单剂量给药后,89%的放射性物质通过粪便排泄(<0.2%为原型药物),6%通过尿液排泄(1%为原型药物)。

清除:终末半衰期为51小时,总血浆清除率为11 L/h。

贮存方法

本品需在2°C至8°C(36°F至46°F)的冷藏条件下保存。卢比替定是一种危险药物,需遵循适用的特殊处理和处置程序。

研发公司

西班牙Pharma Mar, S.A.公司

原文链接:https://worldmed.top/2025/04/%e5%8d%a2%e6%af%94%e6%9b%bf%e5%ae%9azepzelca/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0

评论0
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